本報訊 (楊先博 盧蘭會) “對于臨清市明德中學的學生們來說,今年這個假期與以往不同,一份特殊的暑假作業讓學生在玩樂之余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法治學習之旅。這份特殊的作業,不僅打破了傳統作業的枯燥模式,更將法治的種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8月22日,臨清市明德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周明華介紹。
這個暑假,臨清市明德中學充分利用“德法學社”這一平臺,聯合知更鳥志愿服務中心的大學生志愿者以及法學專家,開展了“德法雛鷹·青春共治”項目。學生們圍繞未成年人安全議題,深入社區、學校周邊等地展開社會調研。他們細心觀察,積極思考,發現了許多平日里被忽視的安全隱患,通過學生們的筆端,轉化為一份份翔實的調研報告。從“被保護者”到“社會治理小主人”,孩子們的角色發生了悄然變化。
與此同時,“大學+中學”法治思政交流活動也在火熱進行。歸鄉的大學生志愿者走進明德中學,與學弟學妹們圍坐一堂,分享大學的法治研學、志愿服務經歷。他們講述著校園內外的法治故事,傳授社會調研技巧,讓法治社會的模樣在中學生心中愈發清晰。這些真實的經歷,遠比書本上的文字更加生動,激發了學生們對法治世界的向往與探索欲望。
除了調研與交流,豐富多樣的法治體驗活動也貫穿整個暑假。學生們積極與家長互動,探討法律法規;觀看普法宣傳片,在光影之間了解法律的威嚴;參與“小法官模擬庭審”,穿上法袍、敲響法槌,沉浸式體驗庭審全過程,在唇槍舌劍中理解法律程序的嚴謹。
而一堂“守護鄉愁記憶 筑牢法治根基”的行走思政課,更讓法治教育有了溫度與深度。明德中學德法學社的同學們走進八岔路鎮,在千年五花槐下,以當地“古槐樹被撞案”為鮮活教材,將“法治教育”“文化傳承”“鄉愁守護”這些抽象概念,具象為可感可知的古樹保護實踐。當學生們了解到法律如何為古樹“保駕護航”,如何守護承載著鄉土情感的文化符號時,思政課與社會現實、人民生活的距離被拉近,教育的真實感與代入感也隨之倍增。
這份特殊的暑假作業,讓學生們收獲了滿滿的成長。通過社會調研,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極大提升,社會責任感也在心中生根發芽;法治體驗活動讓他們不再對法律感到陌生,而是真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邊,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有力武器。
從學校的法治社團實踐,到暑假的深度探索,臨清市明德中學正以“行走的法治思政課”為載體,將法治教育融入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
2025-08-27 09:51:07
2025-08-27 09:50:16
2025-08-27 09:49: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