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廷敏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種塑料的“微縮版”——微塑料,正悄然成為威脅我們健康的“隱形訪客”。
所謂微塑料,就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這些微小顆粒來源廣泛,一部分是初生微塑料,或是工業生產中的塑料原料;另一部分則是次生微塑料,主要是塑料垃圾在自然環境中,經過風吹日曬、機械磨損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逐漸分解破碎而成。更讓人擔憂的是納米塑料,它能夠穿透細胞膜,跨越血腦屏障,直接進入人體最為重要的器官。
研究表明,微塑料進入人體主要通過四種途徑:一是通過飲用水。即便看似干凈的自來水,同樣檢出了微塑料。二是通過食物鏈的傳遞。研究發現,貝類、魚類等海洋生物的內臟中富集了大量微塑料,尤其是貽貝、牡蠣這類濾食性生物,因攝食水中懸浮顆粒,極易積累微塑料。三是通過空氣吸入。汽車輪胎磨損、塑料垃圾降解產生的微塑料會浮在空氣中,在一些密閉空間里,合成纖維衣物脫落的顆粒也會形成懸浮污染。此外,當我們用塑料容器盛裝熱食或油脂食物時,高溫和油脂會破壞塑料結構,導致微塑料從容器表面剝落,混入食物進而被我們攝入。
微塑料一旦進入人體,可能造成潛在健康隱患。研究顯示,在人類血液、胎盤、心臟甚至大腦中檢測到微塑料的存在,提示其具備在體內遷移的能力。微塑料表面可吸附環境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在體內可能引發慢性炎癥、干擾免疫與內分泌系統,并對腸道、神經系統產生潛在影響。
面對微塑料的潛在威脅,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方法減少微塑料的攝入。飲水方面,通過安裝帶有過濾功能的凈水器,或者將水燒開后靜置并過濾,自來水在煮沸后形成的水垢可有效吸附納米塑料,從而降低其含量。在烹飪和飲食上,購買食材時選擇新鮮、未經過加工的天然食品,避免用塑料容器盛裝油、酒、醋等食品。處理食材時,使用非塑料材質砧板,充分清洗生肉、海產品,食用時避開海產品的內臟和腮等部位。外出就餐時,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點外賣時,選擇環保包裝或可降解材料包裝。在選擇衣物和洗化用品時,優先挑選天然纖維制成的服裝,使用不含塑料微珠的洗化用品,并正確沖洗,減少皮膚接觸微塑料的機會。
?。ㄗ髡邌挝唬毫某鞘屑膊☆A防控制中心)
2025-08-28 16:37:24
2025-08-28 16:36:41
2025-08-28 16:24:54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