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趙艷君
8月15日,初秋的早晨,微風吹過,帶來絲絲清涼。高唐縣姜店鎮三楊村,道路干凈整潔,坑塘內碧水清澈,一排排路燈并肩而立,整個村子已蛻變成集鄉土氣息和現代風貌于一體的宜居家園。
這個村子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后,是一場黨群同心掀起的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早年間,地處城鄉接合部的三楊村,一度面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難題。近年來,村子以“村級十項制度”為抓手,活用“喇叭一響,黨員到崗”的本土黨建經驗,將黨支部紅色堡壘建設與環境整治深度融合,累計投資10萬余元改造提升坑塘3處,增設圍欄步道400余米,栽植樹木1000余棵,安裝路燈40盞,同步完成弱電入地和下水道整改。
令人欣慰的是,硬件設施的升級改造,為村莊后續環境治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環境好不好,關鍵看治理。”三楊村黨支部書記林濤說,整治過程中,他們一手抓環境提升,一手抓長效管護,堅持黨群共治理念,創新構建“網格化管理+胡同長制+門前五包+科技賦能”四維治理模式,讓環境整治從“一陣風”變為“常態化”。
林濤介紹,三楊村按居住片區和人口分布,科學劃分為3個網格,村“兩委”成員任網格員,統籌環境整治、民生服務等工作。網格員每日巡查發現問題,通過村級治理微信群上傳照片和定位,相關責任人1小時內響應、24小時內反饋處理結果。“‘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負其責’的機制,讓環境問題從被動發現轉向主動解決,實現治理全覆蓋、無死角。”
不僅如此,為確保整治無死角,全村14條胡同各推選出1名胡同長,多為熟悉鄰里、威望高的老黨員或村民代表。他們每日清晨帶頭清掃路面,提醒群眾清理衛生,帶領村民實施胡同“微改造”,在閑置空地種月季、冬青,還組織孩子們在空白墻壁繪制鄉土風情畫,讓昔日“臟亂差”死角變身為特色“風景線”。
“門前五包”制度激活群眾主人翁意識。該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確定“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包安全、包設施”責任清單,結合“積分超市”兌換機制,讓“我的門前我負責”從口號變為行動。村民李秀英笑著說:“現在清掃家門前的路時,比打掃自家院子還積極。打掃衛生攢積分,不僅能換日用品,而且環境好了咱自己住著也舒坦。”
“我們還跟通信公司合作,探索數據化管理新模式。村內重點區域安裝智能監控探頭,實現7×24小時實時監測,既能自動告警亂倒垃圾行為,還能在坑塘水域設置電子警戒線,有人靠近即閃燈喊話,破解人工巡查難題的同時,還能為防溺水加設‘智慧防線’。”說起村里近期的“大動作”,林濤言語之間滿是驕傲。
從被動整治到主動維護,從干部帶頭干到黨群齊心干,三楊村以“群眾參與、胡同串線、網格管面”的治理閉環,交出一份環境整治亮眼答卷。如今村內步步皆景、戶戶整潔,群眾滿意度持續攀升,一幅共治共享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2025-08-19 11:28:05
2025-08-19 11:27:34
2025-08-19 11:27:07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