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通訊員 王長新 肖博 劉曉東
近年來,茌平區政協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全力打造為民服務“委員驛站”,進一步提高了委員履職積極性,推動了政協工作提質增效。11月7日,茌平區政協在全省政協深化“五大平臺”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進行了經驗交流。
從“新”部署向“新”而行,讓委員主體動起來,交流聯系緊起來,發揮作用實起來
為強化政協委員的責任擔當,真正讓委員主體“動”起來、交流聯系“緊”起來、發揮作用“實”起來,茌平區政協以為民服務為目標,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以委員履職小組為單元,以具有專業特長的委員為骨干,打破傳統的委員活動組織方式,創新打造開放、分享、交流、融合的“委員驛站”,為群眾提供集約化、常態化、制度化特色服務,推動界別活動、協商議事、聯系服務界別群眾一體化開展。
開展“分區式”服務,“點面式”履職,打造溫“新”驛站。茌平區政協牢固樹立“委員強則政協強”的理念,對委員進行規范管理,并按照“就近就便”“雙向發力”“為民履職”“實效導向”的原則,系統謀劃部署服務項目,打造“點對面”履職模式,提供菜單式和個性化服務,有效促進了委員履職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開展“全員式”服務,“融入式”履職,打造暖“新”驛站。茌平區政協建立和完善委員履職檔案,為委員履職設定“丈量標尺”,量化考核,將全區244名區政協委員劃分為10個履職小組,主動下沉,上門服務,為委員打開了融入基層、融入群眾、融入人心的履職之門,實現了委員履職全覆蓋,推動“委員驛站”成為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間的“連心橋”。
開展“集成式”服務,“結合式”履職,打造舒“新”驛站。廣大政協委員堅持“問計于民、協商便民、監督為民、服務惠民”,并堅持與中心工作、與社情民意信息、與“有事多商量·民生議事室”等內容相結合,將政協的主責主業融入為民服務之中,解決了群眾的急難愁盼,促進了黨的惠農惠民政策入心落地。
開展“聯動式”服務,“協作式”履職,打造凝“新”驛站。茌平區政協積極與住茌聊城市政協委員聯動、與職能部門聯動、與社會組織聯動,整合各方面力量,實現了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廣泛凝聚合力,促進優勢互補,形成了合力效應,提升了服務效能。
從“被動履職”向“主動作為”轉變,建設有“向”、有“形”、有“感”,開辟密切聯系群眾的新載體
把政治優勢轉化為協商機構的制度優勢,“委員驛站”建設有“向”。茌平區政協在推進“委員驛站”建管用上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發揮了區政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確保了“委員驛站”建設工作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同時,堅持“以黨建促履職、以履職促黨建”,發揮黨員委員先鋒模范作用,示范帶動全體委員參與其中,更好地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專門協商機構的制度優勢。
將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委員驛站”建設有“形”。“委員驛站”統籌履職時間、履職方式、履職力量“三個維度”,精選不同行業背景、界別領域、特長經驗的委員加入其中,以更加精準的選題、更加深入的調研、更加多元的協商,讓委員們從內容和形式上各展所長,“動”起來唱主角,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助推各項服務落到實處,既見時效更顯實效。
從被動履職向主動作為轉變,“委員驛站”建設有“感”。“委員驛站”開門是群眾,出門是基層,打造了密切聯系群眾的新載體,是貼近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最直接的平臺。委員們履職觸角不斷向基層延伸,以服務大局、助力民生為己任。在開展“分區式”“全員式”服務、“點面式”“融入式”履職中,激發委員們的內生動力,緊盯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問題,積極謀劃良策,主動提供利民服務,當好黨委、政府參謀助手,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到“政協很近、委員很親”。
從“動起來”到“活起來”,從“動員來”到“主動來”,搭建政協委員聯絡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搭建服務為民的新載體,“委員驛站”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清單”變為“履職清單”。建立“委員驛站”,旨在為政協委員提供加強自身學習、廣泛聯系群眾、密切關注民生的平臺,并努力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解決群眾所需所盼。群眾看得見委員身影、聽得到委員聲音,提升了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拓展委員履職的新渠道,“委員驛站”使委員履職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高。委員們抓住機遇,依托“委員驛站”,積極開展各具特色、各有所長的服務活動,讓委員有了用武之地,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并同步打造“履職分享會”“履職成果發布廳”,及時展示發布委員履職成效,激發起委員的履職熱情,在服務為民中詮釋了“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委員情懷。
“委員驛站”展現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樣子,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同和廣大政協委員的積極響應。委員們全力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提升了履職為民效能。茌平區政協通過探索“聯動式”服務、“協作式”履職,縱向聯動、橫向銜接、攜手并進,形成了資源聯享、信息聯通、履職聯動的服務新格局,活化了多方面要素資源,更好地發揮委員的主體作用,釋放了服務的潛能及效能。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