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聊城日報》1版
這里,有“血換太平”紅色基因;這里,曾“引黃沉沙”土色漫天;這里,因“防沙造林”綠染村莊……
度假區于集鎮太平新村,曾歷經戰火的洗禮,飽受泥沙的困擾,如今,他們戰黃沙、抗貧窮,植樹造林、防沙治沙,讓“沙窩窩”里長出了新希望。
讓村民心里的希望繼續生長,最終化為幸福甜蜜新生活的那個人,是從這個村子里走出,又回鄉興村的閨女——周潤秋。
2021年,在我市“歸雁興聊”人才回引計劃的號召下,周潤秋踏上了回村助力家鄉發展的“征程”。
“毅然回村的決定,也是很多回憶的沉淀。”周潤秋說,小時候就聽奶奶講,以前家鄉的沙土松軟,連小推車都進不來,地里種啥都不長,貧窮伴隨父老鄉親太多年了!
“說是‘征程’,也是受村子里先輩們的感染與影響。”周潤秋繼續說,“血換太平”的牌匾,仿佛在訴說著當年抗日聯防的嚴峻、村民的英勇無畏;為了沉沙池建設大局,鄉親們整村搬遷了兩次;老村支書周脈義帶領鄉親們植樹造林、防沙治沙,2017年村子被評為“省級森林村居”……
貧窮,已伴隨數代;求變,是唯一出路!于是,用自己的所知所學,回饋家鄉,讓鄉親們富起來、日子好起來,成為周潤秋的心頭所念,也成為她擔任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初衷。
第一次見到周潤秋,是在去年的初夏。當時,她正在防護林中的大棚之內。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身著小褐裙,盛開在菌壟上。
“林下潮濕幽暗的環境,非常適宜羊肚菌生長,銷量也特別好。”周潤秋介紹,羊肚菌是食用菌中的后起之秀,屬珍稀菌種,口感好,營養十分豐富。
歸鄉后,她帶領村“兩委”成員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錦鯉養殖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為村莊帶來新效益。
該村充分利用約2000畝防護林,地下養金蟬,地表種耐陰蔬菜,地上種菌菇,形成“三位一體化”的種植模式。種植的羊肚菌、大球蓋菇和靈芝等高收入作物,年畝產值6萬元左右。
趁著林下產業發展的興盛之勢,周潤秋又流轉了村內100多畝土地,開展項目合作,擴展建設了63座大棚,增加了投入,發展靈芝與平菇規模化種植,最終把林下作物裝進了“大籃筐”。
利用村南的廢棄坑塘,周潤秋變廢為寶,引進錦鯉養殖產業,建設露天土塘7處,共約18畝,每年可投放魚苗140萬尾;建設冬暖式大棚770平方米,可存放成魚15000尾。如今,年收入達20多萬元。
白天森系休閑,夜晚星空宿營。該村打造了以“太平·鄉趣”為主題的林下露營基地。今年“五一”期間,這里作為聊城網紅露營地之一,接待游客3000余人,成為了市民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短短數年,原來的“沙窩窩”,逐漸變成了村民發展產業的“金疙瘩”……
破解人才密碼,方可激活鄉村振興動力。周潤秋無愧我市鄉村人才振興的典型代表,而茌平區賈寨鎮耿店百名“棚二代”返鄉創業、高唐縣千名“杜立芝黨代表工作室”成員常年堅持在農村一線,則從另外的角度,詮釋著“人才”二字的分量。
產前有育苗場,產中有合作社,產后有蔬菜批發市場……耿店新村黨委書記耿遵珠通過“一條龍”產業發展,吸引百余名青年返鄉創業,成為人們口中的“棚二代”。“棚二代”中,“80后”“90后”成為絕對主力。
2018年,杜立芝黨代表工作室正式成立,從此,高唐縣有了一站式鄉村人才培養、農業科技服務平臺。高唐縣以杜立芝黨代表工作室為中心,構建起縣、鎮、村三級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從“老把式”到“新農人”,從田間到指尖,農技知識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傳遞到農民心間。如今,1000余名科技服務團隊成員、7000余名“田秀才”“土專家”奮戰在鄉村振興第一線。
讓那親切的鄉土氣息,增添濃濃的人才氣息,在文化科技中沉淀,在沉淀中厚積薄發,讓鄉村在振興之路上越走越遠,是耿遵珠、杜立芝、周潤秋等人的初衷與向往,更是我市廣大本土人才在奮斗之路上唱響的“振興之歌”!
文/記者 賈新偉 通訊員 肖蕾 圖/資料圖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