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聊城日報》1版
農文旅融合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高唐打造全域旅游新業態
七月盛夏,鳥鳴啁啾,蟬鳴陣陣。在高唐縣國有舊城林場,林場樹木郁郁蔥蔥,綠蔭之下別有洞天。
“黃芩是久負盛名的藥材,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現在花開得正好,一串一串的紫色花瓣,非常漂亮。”7月10日,林場副場長范金龍望著林下大片長勢喜人的中藥材,高興地說。
種植黃芩的地方,位于林場的東片區,也是4年前林場遭遇龍卷風受災的中心區域。強龍卷風給林場帶來嚴重損失,有5000多畝林地需要修復。范金龍介紹:“我們依托林地空間優勢,選擇了既適合沙質土壤又適宜林下生長的中草藥種植產業,現在林下種植艾草、芍藥、牡丹等4000余畝,為林場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林場在重建區種植了15萬棵樹木,其中以觀景樹為主。如今,林場樹木、花草、景觀恢復工作已經完成,“一年三季花開、萬畝林間花海”的平原生態新格局已形成,景色更勝從前。范金龍對林場未來的發展充滿了希望。
高唐縣國有舊城林場總面積1.6萬畝,是清平森林公園所在地。沈莊是清平森林公園的后花園,兩者相距三四百米。隨著暑假的來臨,沈莊村也熱鬧了起來。
在花生小院里,高唐縣第一實驗小學7歲的宋再碩體驗了炒花生、榨花生油。“我很喜歡做木版畫,把紙放在刻好的木板上,用滾筒一遍一遍地滾,再印到紙上,一幅畫就好了,很有意思。”在共富小院制作木版畫,給宋再碩留下了深刻印象。
“幾個小院是利用村里的空閑宅院改建打造的,各有特色,目的是采用‘村民+村集體+合伙人’的共富運營模式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開展研學體驗項目,為村民增收。”沈莊網格黨支部書記桑敦生坦言,這個數百人的小村莊,幾個月前還破敗不堪。通過綜合治理,現在村莊一步一景,面貌煥然一新。沈莊將利用森林公園后花園的區位優勢,發揮好功能性的補充作用,打造具備“吃住行游娛購”功能的全要素業態。
沈莊村還創新實踐“小拱棚西瓜+玉米+高油酸花生”一年三收種植模式,實現畝均增收8000元,將過去的沙荒地變成了豐收田,蹚出了一條“靠林吃林、靠沙吃沙”的致富路。
“莊稼今天種,明天刮,后天苗搬家。”桑敦生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念叨這句順口溜。他沒想到,曾經一片荒涼的沙荒地,經過幾代人的奮斗,不僅由沙海變林海,還成了“聚寶盆”。現在的清平森林公園,生機盎然,植被覆蓋率達到了95%,是老百姓的“錢庫”和“糧庫”,也是高唐文旅的一張名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高唐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和文化遺產。近年來,高唐縣大力推動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發揮文化軟實力的獨特優勢,圍繞特色化推動縣域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發展,找準高唐書畫、非遺、錦鯉、生態等旅游文化產業相互疊加的優勢所在、關鍵所在,全面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大力培育文旅特色文化產業,培育錦鯉和書畫等文創產品,致力于走出以文旅賦能縣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徑。
“為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我們堅持鎮林一體化建設,依托清平森林公園、美麗鄉村、呂才故事、尺八文化、黃河文化等優勢資源,全力攻堅‘綠色+文化’,精心打造采摘游、研學游、康養游、民宿民俗游等項目。去年,全鎮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10萬人,實現營業收入達300萬元。”清平鎮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常志敏表示,當地已形成了以林業為基礎、項目為依托、旅游為帶動的沙荒區現代林業發展新模式,實現了由生態優勢到經濟優勢的華麗蝶變。
走進三十里鋪鎮李奇村,墻面噴繪、藝術裝飾讓人眼前一亮,用土坯、麥秸稈搭建的傳統民居古色古香,石磨、黑白電視機、傳統農具等讓人仿佛回到從前的歲月。李奇村是中國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宗師李苦禪的故鄉,目前該村已逐漸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文化帶動、資源富集,農文旅研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一個“有看頭、有學頭、有逛頭、有吃頭、有玩頭”的文化品牌新村正迎面而來。
高唐是“古鎮林海”,也是“畫鄉鯉都”。近年來,高唐縣立足山東,面向全國,以“畫”為媒,以“鯉”相待,打造“書畫+文旅”“書畫+研學”等書畫特色旅游、書畫藝術研學發展矩陣,建設書畫美育研學基地、省內外知名藝術教育培訓基地,堅持“旅游+研學+教培”融合發展模式,以農促旅、以旅興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出了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
征途漫漫,文以化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緊扣時代脈搏,高唐將繼續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為發展目標,在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旅研學高水平融合、跨越式發展上探索實踐,搭建以傳統文化共享、書畫資源覆蓋、文旅研學為特色的數字化平臺,用數字化賦能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高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芮說。
文/記者 劉敏 圖/資料圖
2025-09-09 15:15:41
2025-09-09 11:30:52
2025-09-09 11:29:44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