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聊城日報》1版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千百年來,黃河一直滋養著魯西平原。由于黃河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素來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
聊城歷史上,經歷過6次黃河改道。黃河改道后,雖然避免了洪澇災害的侵襲,但廢棄的故道逐漸被漫漫黃沙吞噬,加上引黃灌區留沙等方面因素,使聊城形成大面積黃河故道沙化區,曾一度成為全省受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面對呼嘯肆虐的風沙,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聊城人民一直沒有停下防沙治沙的腳步。
戰風沙,斗荒漠。70年來,三代治沙人在寸草不生的沙區筑起一道綠色屏障,守護著黃河安瀾。
幾代人 傳承一脈治沙魂
六月淺夏,暑氣初升。在莘縣馬頰河以西,有一處濃蔭蔽地、風清氣爽的萬畝林海,為當地人帶來絲絲自然清涼,這里便是被稱為“天然氧吧”的馬西林場。
在年輕一代莘縣人眼里,馬西林場除了滿眼的綠色,很難看到風沙的影子。他們雖然沒經歷過“關上門、閉上窗,不誤晚上喝泥湯”的苦日子,但是他們從小就聽長輩講,一位名叫孔繁森的共產黨員,帶領莘縣老百姓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的故事。
馬西林場風沙薄地變林海的奇跡,離不開孔繁森同志的傾力奉獻、傾心付出。
“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代林場人頂著漫天風沙,平沙丘、打機井、調水澆樹,開啟了艱苦造林之路。風沙大時,面對面都看不清彼此模樣。”馬西林場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種釗說,當時,馬西地區的主要植被是茅草、蘆葦,不僅缺林少綠,糧食產量也很低,老百姓吃的是地瓜面黑窩頭,日子過得很窘迫。
為了改變這一面貌,原林業部申請到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中國2606造林項目,該項目于1982年冬開始實施,馬西林場便是中國2606項目山東分項目的重要部分。
“時任2606項目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的莘縣縣委副書記孔繁森來到馬西,總是第一時間拿起工具參與到勞動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專揀重活干。”種釗介紹,項目實施期間,林場環境非常惡劣,工作強度很大,為了帶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性格外向的孔繁森經常帶領大家唱紅歌、講笑話,或者上一堂思想政治課。在孔繁森的帶動感染下,馬西林場的同志們眾志成城,戰天旱、墾林海、斗“沙魔”,馬西地區的自然面貌和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觀。
新時代的今天,馬西林場內,孔繁森親植的龍柏樹長勢旺盛。在它旁邊建有孔繁森同志在莘縣事跡陳列館,館內陳列著大量文獻、油畫、實物、照片,在它們無聲的講述中,“孔繁森和一片林海”的故事廣為人知。
“防沙治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綜合治理,還需要沙區人民的團結堅持、艱苦奮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景臣表示,在孔繁森精神和勞模精神的感召下,聊城涌現出了馮俊奎、田洪勛、趙可尹、劉蘭盈等10余位全國、全省勞模。他們同全市治沙人一起,鑄就了鋼鐵般的魂骨,立下了“豁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誓言,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接續奮斗,描繪著“魯西塞罕壩”的壯美畫卷。
控住沙 走出一條致富路
40年前,《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做一個社會主義中國的農民是多么自豪》為題刊發了冠縣蘭沃鄉大曲村全體社員寫給黨中央的一封感謝信,向全國人民傳遞了大曲村因種植棉花而得益的喜悅之情。如今,通過發展油桃產業,大曲村又走出了一條產業治沙的生態致富路。
“我們村種植的‘沙潤’牌油桃,是從沙土地中長出的‘致富果’。”6月6日,大曲村黨支部書記趙吉朝介紹著村莊的蓬勃現狀,“全村現在共有油桃大棚760座,種植面積1260畝,每座大棚年均收入3萬元以上。”
大曲村地處魯西黃河故道,改革開放前,這里風沙肆虐、草木難生,“出門人找沙,關門沙找人”,是出了名的窮村。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大曲村通過治沙造林,建起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風沙被綠色屏障拒之門外,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黃沙變良田,如何讓良田再變“黃金”?大曲村人又有了新的思考。
土地沙化后,水分、化肥流失很快,種糧收益很不理想,大曲村黨支部便引導村民統一種植土壤適應性強的油桃,并由村集體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隨著產業發展壯大,村里還成立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既規范了管理,又促進了村集體增收,油桃樹成了村里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和大曲村發展沙地“果產業”一樣,度假區于集鎮太平新村的沙地“菌產業”同樣發展得有聲有色。
“地上養食用菌,地表種耐陰青葉菜,地下養金蟬……”6月7日,太平新村的羊肚菌大棚內,太平新村黨支部書記周潤秋介紹村里的集體產業如數家珍。這位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生,深知沙區鄉親的生活不易,畢業后便在市委、市政府發出的“歸雁興聊”人才引進工程號召下返回家鄉,振興鄉村。
太平新村是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革命老區村,該村積極響應上級引黃入灌和灘區遷建的號召,先后兩次整村搬遷。讓人動容的是,這里的老百姓無怨無悔,戰沙斗沙、改造自然的意志和決心絲毫沒有動搖。如今的太平新村,經過三代人的默默奉獻,已經發展為四面環林、三面環水,集原生態農耕體驗、研學教育、親子休閑、果蔬采摘等項目于一體的度假勝地,昔日的沙區人民吃上了“旅游飯”。
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治沙與致富雙贏之路,創新生態大廊道與富民產業發展模式,將沙化治理與林業產業融合發展,很多黃河故道上的“沙窩村”,通過發展特色生態產業,變成了“林場村”“果園村”“旅游村”。
“我們積極打造沙區林果產業帶,加強品牌創建,全市形成了六大標準化果品產業區,經濟林面積達23萬畝,年產量約40萬噸,產值達20億元,其中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5個,‘齊魯放心果品’品牌10個,省十佳觀光果園7處。”市林業發展中心主任郭喜軍說。
黃河岸 綠林一片青未了
“南修金堤擋黃水,北修長城攔大兵……”秦始皇走馬修金堤的傳說被寫在陽谷壽張黃河夯號的唱詞里。
一曲曲夯歌,激蕩在滔滔黃水之上,回響在悠悠歷史之中,不僅將人們拉回到治黃的火熱情景中,也訴說著聊城這座千年古城與黃河的不解情緣。
滔滔黃河水,潤澤一座城。黃河水灌溉了我市78.4%的農田,是聊城最重要的客水資源。黃河安瀾,是600多萬聊城人民的共同心聲。
近年來,我市先后被列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動區等國家戰略。新時代新征程,沙區人民也扛起了新擔當、新使命。
“以前老一輩植樹治沙,需要的是一股艱苦奮斗的韌勁;如今植樹治沙,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場長申中文說,“我們在林場各處安裝了傳感器和攝像頭,不僅對樹木生長、管理做到實時監控,還在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生態監測等方面做到了智慧化管控。”
治沙設備要更新,治沙模式也要及時迭代升級。
去年11月中旬,北京傳來喜訊,高唐縣國有舊城林場因實施“3331127”治沙模式卓有成效,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稱號。“3331127”治沙模式,即每戶30畝地,承包期30年,蓋3間房,打1眼井,成材樹收益由鎮、村、戶按1:2:7的比例分成。這一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效能和效益,舊城林場所在的清平鎮也成為我市重要的板材加工基地。
“現在‘3331127’模式已經有了升級版。”清平鎮科技委員會主任陳瑞忠介紹,“承包戶可以把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每畝土地流轉收益有1000多元。一片片土地連起來,就可使用現代機械管護,將產生更高效益。”
從探路生態扶貧、力行節水灌溉,到打造生態長廊、創新生態農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一代又一代的聊城人民用不懈奮斗,染綠河兩岸,扮靚一座城,新時代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
“我們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貫穿防沙治沙和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全過程,用更加堅實的林海綠屏守護黃河安瀾,為山東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文/圖 記者 李兆憲 通訊員 趙華麗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