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国产熟女高潮视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山東 >

海上新山東丨耕海牧漁、把大海“裝進”手機……山東以創新“點燃”藍色想象

來源:新黃河客戶端  2025-08-31 18:36:29
A+A-
分享

  夏末秋初,漫步山東海濱,海天一色,游人如織。3500多公里海岸線、近16萬平方公里海域,在山東,如此廣袤的大海,不僅僅是旅游資源,更充滿“藍色想象”——

  全球首顆多極化微小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載荷、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國內首艘“東方航天港”號海上火箭發射船……

  一個個全球首個、全國第一,正是山東“藍色潛力”的生動注腳。山東正以創新“點燃”更多藍色想象。

  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

  將大海“裝進”手機App

  大海有時風平浪靜,有時狂風暴雨。陰晴不定的海況,長期困擾海上從業者。隨著山東科技創新持續深入,大海正被“裝進”手機App。

  “漁民出海前問一句,它立馬告訴你哪片海風浪比較大別去。”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總裁譚華告訴新黃河記者,作為“人工智能+海洋”國家戰略的深度踐行者與核心賦能者,今年該集團打造出新一代智能化業務助理“靈龍”,相當于給海洋配了個“24小時在線的AI小秘書”,它能主動分析最新的氣象預警和漁船實時位置,自動篩選出處于危險海域的船只,并即時發送避險通知等。

  截至目前,除了“靈龍”,青島國實科技集團已打造并商業化落地了“問海”“船尋”“海悟”“海星”等一系列覆蓋海洋多領域的專業大模型及智能體產品。其中,“問海”可在90秒內預測出未來15天的全球海洋環境,計算性能較傳統方式提升3000倍。

  通過科技創新,山東正讓海洋數據的價值逐步釋放。青島國實科技集團上線的全國首個海洋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已匯聚292類超100億條海洋數據,居全國前列,已形成交易額超3500萬元,帶動產值超5億元。

  其實,山東在智慧海洋領域的探索不斷走向縱深。

  2024年12月,我國首顆低傾角、超低軌合成孔徑雷達(簡稱“SAR”)衛星——海哨一號成功發射,該衛星采用齊魯空天信息研究院研制的全球首顆高性能多極化SAR載荷,是目前我國最輕的相控陣體制SAR載荷,最高分辨率聚束成像能力達0.5米,在全球首次實現了1米高分辨條帶成像,有效提高了海洋監測、目標分類與識別能力。目前,該成果已應用于海哨一號、極地探測一體化等多顆衛星,為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以科技創新為牽引,“智慧海洋”“透明海洋”的圖景正在山東逐步實現。

  大國重器讓藍色潛力“顯形”

  海洋,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從海洋生物到海洋新能源,再到深不可測的海底礦產,如此藍色潛力,能開發幾何,與科技創新程度密切相關。山東正以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撬動海洋寶藏,深挖藍色潛力。

  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

  眼下,長244.9米的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正在運營。“這艘船是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的升級版,實現160余項技術突破與優化創新。其中,數智化應用賦能精準度提升實現重大突破,實現魚苗入艙、成魚起捕、投飼及加工等核心生產環節全流程機械化作業,全船整體機械化率提升至90%以上,自動化水平提升45%,養殖決策智能化替代率達30%,人力成本降低20%,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實現雙提升。”青島國信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新黃河記者。

  截至目前,已運營三年的“國信1號”,先后在黃海、東海、南海錨地完成養殖作業,累計航程1.8萬余海里,1300余萬尾魚苗成功入艙養殖,累計產出高品質大黃魚3600噸。相較于傳統網箱,這種工船養殖周期縮短25%、月均增重提升1.8倍、單艙成活率突破90%,在全球首次實現了集“魚苗上船、生長養殖、品質調控、疫病防控、起捕加工”于一體的全周期產業化流程。

  “‘國信1號2-2’將于2025年10月加入運營序列,屆時將形成‘三船聯動’格局,為構建國家‘藍色糧倉’戰略提供工業化解決方案的標桿案例。”上述負責人表示。

  除了深海養殖的轉型升級,山東通過科技創新正讓更多的藍色潛力“顯形”。

  我國第一座圓筒型FPSO“??惶?rdquo;

  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設計并建造了我國第一座圓筒型FPSO“??惶?rdquo;,盤活已經生產幾十年的老油田,產出更多原油。在南海投產后,每天能處理約5600噸原油。

  “博強3060”系列2200T自升式風電安裝船

  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建造了首艘“博強3060”系列2200T自升式風電安裝船,該船是我國目前唯一能夠承運整根塔筒、滿足20兆瓦級風機安裝需求的新一代風電安裝船,在作業水深、甲板可變載荷、起重吊裝能力等性能方面都是“全國之最”。

  國內首艘“東方航天港”號海上火箭發射船

  在深度挖掘下,山東的藍色引擎持續壯大——國內首艘“東方航天港”號海上火箭發射船、國內首個深遠海全潛式智能網箱“深藍一號”等大國重器陸續誕生;抗乙肝病毒海洋藥物LY102獲批臨床準入;培育“蓬萊紅4號”耐高溫櫛孔扇貝等水產新品種……

  以科技創新為“鑰”,山東的藍色潛力正持續釋放。

  朝著海洋新質生產力全國樣板奮進

  一個個大國重器、創新成果,可謂山東藍色想象的“冰山一角”。

  “十四五”以來,山東圍繞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領域,實施科技示范工程項目和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60余項,企業牽頭比例超90%,全力推動海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成果。2024年山東海洋領域共有“海水養殖魚類精準營養技術體系構建及產業化應用”等5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約占全國海洋領域獲獎數量的50%。

  為了激發更大的藍色潛力,山東加快布局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由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等為骨干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貫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

  截至目前,山東“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達50余個,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1000家。全職住魯海洋界院士達22人、占全國總數三分之一。

  通過山東科技大市場和海洋科技大市場,山東搭建“成果轉化+產業孵化+人才培養+金融支持”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初篩發布科技成果4000余項,征集企業創新需求1000余項,已促成技術合同交易超2.4億元……

  在創新驅動下,山東海洋經濟不斷取得新突破。2024年,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達18011.8億元,居全國第二位,對地區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3.9%,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7.1%。2024年全省主要海洋產業實現增加值8068.6億元,同比增長6.9%,連續五年居全國首位。

  創新沒有終點。山東正加快實施前沿顛覆性技術、世界一流海洋港口、船舶與海工裝備標志性產業鏈提升、海洋資源高值化利用、海洋未來產業培育等五大創新行動,朝著海洋新質生產力全國樣板奮進,力爭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高地、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編輯:梁營營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