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一穎
本報通訊員 左付朋 賀琳琳 李英杰
濟南經十路緯一路交叉口,有座不一樣的街心花園:小徑上畫有斑馬線、轉向箭頭,一盞醒目的紅綠燈立在中央,標示牌的標語也有點不同——“交通安全教育,從娃娃抓起;共筑無殘疾的未來。”
交通安全與殘疾預防有什么關系?今年8月25日是第九個殘疾預防日,主題正是“預防傷害致殘,共創健康生活”。
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疾病、傷害是主要致殘因素,有關數據顯示,道路交通事故致殘,在傷害致殘中占比較高。在第九個殘疾預防日來臨之際,圍繞如何避免道路交通事故致殘,記者進行了采訪。
傍晚時分,街心花園涼亭下,搖著扇子的居民張海云說:“去年這里煥然一新,馬路、信號燈、安全帶、頭盔等元素成了園中景色,這是在提醒我們要遵守道路交通規則,如果不注意,會受傷致殘。”
濟南市公安局交管支隊事故預防和處理大隊警務技術二級主任楊海波介紹,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人,也是最不可控因素。“大家自身安全意識提高,減少或避免危險性行為舉動,事故自然會少。這一主觀因素之外,有效避免道路交通事故致殘發生,還要做好兩件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與事故發生后高效救援救治。”
過陡的彎道、遮擋視線的樹木、缺失的路燈,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隱患。“我們常說,隱患就是事故。排查整治隱患,首先要對已有的道路和交通環境進行體檢、及時改造,彌補‘先天不足’。此外,還要統籌考慮,提前與道路建設、交通運輸等多部門聯動,不讓隱患萌生。”楊海波舉例說,在一城市交通干道改造升級立項時,交安局就參與論證,提出“增設非機動車道”的建議并被采納,“這將有效避免非機動車與機動車發生碰撞的可能。”
事故一旦發生,高效專業的救援救治通道就是承載希望、蘊藏奇跡的生命之橋。
在濟南打工的王某,最近剛晉升為酒店大堂經理,其實,他才回到工作崗位不到半年。“去年12月,我被一輛車撞飛,司機逃逸了。過路群眾報了警,是濟南交警救了我。”王某回憶,當時自己已陷入昏迷,被送到醫院進行救治。“后來,家人告訴我,在沒有查獲肇事車的情況下,歷城交管大隊協調醫療部門幫我墊付了所有醫療費。幸虧救治及時,沒落下殘疾,完全恢復了健康。”
王某的救命錢,來自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楊海波說,除了確保救助基金快速直達,他們還健全了交通事故人身傷害分類救援救治模式,瞄準現場救援、院前轉運、醫院急診、入院治療四個傷員醫治關鍵環節,堅持做到警醫消三方聯動、救援救護車輛同出同救,減少救援救治時間延誤。
據了解,自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21—2025年)實施以來,我省持續完善工作機制,做好預防各類傷害致殘工作。面向兒童、青少年、老年人、高危職業從業者等重點人群,開展殘疾預防知識宣傳教育。加強道路交通和運輸安全管理,對國省道、縣道平交路口存在視距不良等隱患進行排查治理2.8萬余處。實施工傷預防五年行動計劃,精準確定重點行業企業,突出抓好工傷預防重點群體分級分類培訓,全省重點行業工傷發生率較2020年底下降6.7%。加強兒童傷害和老年人跌倒致殘防控,開展學校、社區、家庭兒童傷害綜合干預,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加強農產品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深入開展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到98.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