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国产熟女高潮视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山東 >

我是一億分之一丨張青:從農機手到致富帶頭人,靠養蟲實現“糞土變黃金”

來源:海報新聞  2025-07-04 16:22:41
A+A-
分享

  編者按:

  這是一個跨越一億的磅礴數字——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10027.1萬名。他們遍布祖國各地,在不同崗位上踐行著初心使命。山東,這片紅色熱土,擁有逾700萬名黨員,數量位居全國首位,無數先鋒榜樣在此涌現,書寫著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們是誰?他們在哪里?他們如何用平凡鑄就不凡?他們是磅礴一億中不可或缺的“一億分之一”。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我是一億分之一》系列視頻欄目。我們將深入基層,把鏡頭對準一線共產黨員,聚焦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捕捉那些扎根基層、率先垂范、服務群眾、無私奉獻的動人瞬間,展現共產黨員的風采,講述他們平凡而偉大的故事。

  在盛夏清晨的蟬鳴聲中,“70后”張青正蹲在昆蟲養殖棚里,仔細查看著白星花金龜蟲的生長情況。300萬只金龜蟲正在將驢糞等轉化為珍貴的蟲砂,這些深褐色的顆粒將成為改良土壤的“黃金肥料”。“剛收完麥子,現在正是養地的好時候。”張青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臉上寫滿自豪。這位扎根農村的共產黨員,用二十年時間完成了一場華麗蛻變——從一名普通農機手,成長為帶領鄉親們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致富帶頭人”。

  農機服務開啟創業路

  2003年,張青購置了第一臺拖拉機,開始為村民提供農機服務。細心的她發現,村里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種地力不從心,土地效益越來越低。“看著鄉親們辛苦一年卻收入微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2005年,在村民們的信任下,張青開始流轉土地,土地規模從最初的幾十畝逐步擴大到如今的1200畝。

  “當時就想,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既能提高效益,又能解放勞動力。”張青回憶說。她以每畝1000斤糧食的價格流轉土地,成立了青源農場,既保障了村民收益,又實現了規模化種植。

  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大量秸稈的處理成了難題。張青生活的東阿縣,自古以阿膠聞名于世,對驢皮需求量大。于是,她結合實際情況,決定引入毛驢養殖,將秸稈作為驢的飼料,實現了秸稈的合理利用。“秸稈上段喂驢,下段還田,既解決了禁燒難題,又實現了資源循環。”張青笑著說。

  三場聯動破解農業循環密碼

  2021年,在參加山東農業大學培訓時,張青結識了劉玉升教授,第一次接觸到“蟲振農業、蟲振經濟”的理念,這讓張青眼前一亮。她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推動農場發展的好機遇,這個善于鉆研的農村婦女立即行動起來,在農場建起了昆蟲養殖棚,引進白星花金龜進行養殖試驗。

  然而,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有村民對農場的發展模式不認可,認為我養蟲是搞噱頭。”張青說,昆蟲養殖技術難、各環節銜接不暢等問題,讓村民提出不少質疑。但一股韌勁讓她堅持了下來,積極參加高級培訓,向專家請教,不斷摸索實踐。

  張青在蟲場查看花金龜蟲生長情況

  經過努力,她終于掌握了白星花金龜養殖技術,成功實現了“秸稈養驢—驢糞養蟲—蟲砂肥田”的生態循環模式。村民們看到農場的發展帶來了收入增加、環境改善,對她的態度也從質疑變成了支持和信任。

  如今,青源農場采用“三結合”生態循環模式:利用養殖場的廢棄物來養殖環保昆蟲,這些昆蟲經過轉化處理后產生的蟲砂,可作為優質的有機肥料施用于農田,讓曾經板結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而昆蟲蟲體本身富含高蛋白,是動物養殖不可或缺的飼料來源。這一模式不僅有效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還顯著提升了糧食的品質。

  張青介紹說,這一模式帶來了多重效益,糧食實現了每畝增收200斤,目前存欄的300頭毛驢養殖也實現了每頭增收近千元,真正達到了提質、降本、增效的目的。為了更直觀地說明成效,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我們三場聯動的運營模式,利用1200畝土地就能實現1800畝土地的產出效益。”

  共同致富的黨員擔當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青始終不忘共同富裕的初心。她免費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帶動周圍村民發展生態農業。農場常年提供20多個就業崗位,農忙時用工達30人,讓不能外出的村民有了穩定收入。

  村里的夏大娘,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外出打工。張青了解到她的情況后,主動邀請她到農場工作。夏大娘在農場負責除草、澆水等工作,每個月能有兩千多元的收入。她逢人便說:“多虧了張青,讓我生活有了盼頭。”農場里,像夏大娘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張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了鄉親們共同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夕陽西下,張青的身影在田野里顯得格外堅定。從農機手到“新農人”,從單打獨斗到帶領鄉親共同致富,這位扎根鄉村的黨員,用20年的堅守證明:只要肯鉆研、敢創新,黃土里也能長出“黃金鏈”!

編輯:王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