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解強民 張穩 報道
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本次地震震中位于定日縣措果鄉,震中20公里范圍內有3個鄉、27個村,人口約6900人。
地震發生后,各方力量積極響應、迅速行動,應急救援、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部隊官兵等上萬救援力量緊急馳援災區,食品、取暖爐、電熱毯、保暖衣等大批救災物資陸續運抵災區。
山東援藏首批應急救援物資已于1月7日晚抵達定日縣。
其中,山東援藏首批應急救援物資已于1月7日晚抵達了定日縣。“地震發生后,我們就緊急籌集物資,從山東援藏企業和市場上籌集采購了一批急需的水、食品、被褥等,連夜運送到定日震中。”山東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組副組長、日喀則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準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山東人在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參與救災工作。
20人組成的突擊隊
“我們算是第一批趕到災區參與救援的山東人。”地震發生后,位于附近縣區的中鐵十四局日喀則項目部成立了由20人組成的搶險突擊隊,攜帶300余件軍大衣,以及200多箱礦泉水、泡面、面包等物資,火速參與搶險救災工作。
中鐵十四局日喀則項目部成立了由20人組成的搶險突擊隊,在定日縣曲洛鄉開展救災任務。
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發展有限公司西藏日喀則項目部書記薛守英,是搶險突擊隊的隊長。他告訴記者,地震發生后,他們接到通知,立即停下手中工程的施工任務,不惜一切代價趕往災區進行救援。
薛守英介紹,這20名搶險突擊隊員全部都是山東人。當天晚上7點多,第一批搶險隊員就抵達了災區,到縣政府報到、登記物資、申領任務。
1月8日凌晨1點50分,前兩批搶險隊員抵達曲洛鄉班久崗村,開始為受災群眾搭建帳篷。“房屋受損比較嚴重,90%以上的房屋全部開裂,50%以上倒塌。我們干到了凌晨兩三點鐘,搭了12頂帳篷,卸了兩輛掛車的物資。”
8日凌晨4點30分許,第三批搶險隊8人從拉薩連夜趕到,300件軍大衣、200多箱水和泡面順利抵達曲洛鄉。根據任務安排,這批搶險隊負責搭設帳篷、分發救災物資。
薛守英告訴記者,夜晚當地溫度在零下20度左右,風沙特別大,他們只能在車里短暫休息。當記者問及在救援中是否遇到困難時,薛守英說:“我們聽從指揮,服從安排,讓我們上哪去,我們就去哪。”
和薛守英同時趕到定日縣的,還有在西藏消防總隊進行山岳救援培訓的3名青島紅十字搜救隊員,他們第一時間趕赴此次地震受災最嚴重的長所鄉進行救援,搭建帳篷,搜尋被困人員。
記者了解到,大部分突擊隊員原本打算回家過年,已經買好了回家的機票,現在全部都退了機票,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
為籌集物資推掉了訂單
在薛守英他們趕赴定日縣的途中,正在日喀則市的西藏德朗瑪冰川礦泉水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興華,正在籌備物資。“先期籌備了部分飲用水、牛奶和被子,兩車全部裝完已經是下午3點多了,隨后就連夜送往定日縣。翻了兩三座大山,趕到的時候已經是今天(1月8日)凌晨了。”
山東援藏企業西藏德朗瑪冰川礦泉水開發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裝載礦泉水,運往地震災區。
吳興華用了5個多小時趕到定日縣,隨他一起抵達定日縣的還有整整8車物資。8日下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吳興華已經超過30個小時沒有合眼,當時他正在協調裝卸、分配現場陸續送來的物資。“這里晝夜溫差特別大,我穿了一條保暖褲、一條棉褲,外加一條牛仔保暖褲,在卸貨的時候,還是凍得跟紙皮核桃一樣。”
“籌措了4萬多箱礦泉水,現在是想辦法要把這4萬多箱全部保質保量地運到定日縣。”吳興華告訴記者,這4萬多箱礦泉水,原本是他們集團此前簽下的訂單,已經生產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現在全部拿出來支援定日縣。他說,現在顧不上考慮訂單,要以應急救援為主。
吳興華是山東德州人,2016年10月,響應山東對口援藏,他按照山東總公司的安排從山東來到青藏高原,找尋兩百余處水源后,最終把水廠建在了日喀則。吳興華說,目前廠里還有五六個山東人,全部留在廠里負責轉運這些物資。
由于去年沒能回山東過年,吳興華原本打算今年回去過年。“在地震面前,就不能再考慮自己的小事了。定日縣雖然總體人口不多,但是震中幾個鄉是居民聚集區,相對來說居民還是比較多的。現在最重要的是,以最快的速度開展救援和災后安置重建。”
據定日縣委宣傳部官方微信公眾號于8日12時40分發布的消息,因地震損壞路段已全部搶通,震中長所、措果、曲洛3個鄉鎮的移動網絡、電力已全部恢復。全力做好受災群眾安置工作,緊急調運的棉帳篷、折疊床、高低床、棉被、毛毯、棉大衣(防寒服)、防寒鞋、取暖器、發電機、爐子、應急照明燈以及食品、藥品等必需物資共計42.8萬余件(個)、燃料81車,已陸續抵達災區。設立187個轉移安置點,共搭建帳篷3705頂,轉移安置46525人,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1月8日下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西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廳長洪力在發布會上通報,目前救援搜救工作已轉為災民安置和災后重建。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