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麗
這個暑假,“體育外賣”——一種由專業教練攜器材上門提供個性化體育訓練的新模式,在各地悄然興起并迅速“出圈”。這種新興業態的出現,既讓普通市民能在家門口得到專業教練的指導,又給體育人才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
“體育外賣”契合市場需求。“體育外賣”的興起,緣于三大現實原因。一是,體育成績納入升學總分后,部分學生面臨“達標焦慮”,家長卻無力輔導。二是,青少年在缺乏專業指導和趣味引導下,排斥枯燥訓練,轉而投向電子娛樂。三是,傳統體育培訓在時間、地點、個性化上有局限。綜合以上原因,“隨時、隨地、隨需”的上門服務便應運而生,填補了市場空白,吸引了眾多家長的目光。
激活體育人才多元價值。這一新模式,不僅服務了消費者,更為體育人才開辟了一條新的職業通道。據相關媒體報道,目前從事“體育外賣”的不僅有體育培訓機構,更有靈活就業者,比如體校大學生、退役運動員等,他們敏銳捕捉市場機遇,將專業技能轉化為便捷服務,在實現個人價值與增收的同時,也盤活了社會體育人力資源,為行業注入了新活力。
包容審慎,護航新興業態成長。作為新興業態,“體育外賣”在教練資質、安全保障、服務標準、定價機制、維權渠道等方面,確實面臨著規范化挑戰。然而,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簡單的“一刀切”并不可取。監管之道,貴在 “張弛有度”:“張”在筑牢底線——建立嚴格的教練資質審核與背景核查機制;制定清晰的安全操作規范,強制推行意外保險;借鑒成熟平臺經驗,建立服務標準和透明的定價體系。“弛”在預留空間——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給予新業態充分的創新發展與自我完善空間;鼓勵平臺或機構建立用戶評價反饋機制,以市場力量驅動服務優化;將監管重點放在防范實質風險、保障受眾的基本權益,而非過度干預模式本身。
全民健身呼喚創新供給。“體育外賣”的走紅,是市場對多元化、便捷化體育服務需求的集中體現。這種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實踐,不僅為補上青少年體育短板提供了解決方案,也為體育產業升級和服務業轉型提供了有益啟示。樂見這一模式在規范中茁壯成長,更期待它能激發更多青少年的運動熱情,吸引更廣泛的群體運動起來、愛上運動,最終成為激活全民健身的新動能。
2025-08-29 11:08:55
2025-08-27 09:48:43
2025-08-26 09:47:51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