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曉磊
近日,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邵醫生墜亡的消息,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與反思。這位從醫二十余載、曾獲“河南省優秀醫師”稱號的醫者,最終以極端方式結束生命,而悲劇的導火索是網絡暴力。
從家屬披露的遺書和網絡平臺的記錄看,邵醫生生前曾卷入三起醫療糾紛,在漫長的維權過程中,持續遭受網絡謾罵和攻擊,最終選擇以極端方式為自己“正名”。目前,當地相關部門已成立調查組。
邵醫生的悲劇并非個例。從上海女子因200元感謝金遭網暴跳樓,到杭州粉發女孩因分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被辱罵致死,再到如今醫生因醫患糾紛被推上輿論絞刑架,網絡暴力已從個體傷害演變為不折不扣的社會公害。
網絡暴力的可怕,在于它把復雜的醫療問題壓縮成了一句句情緒化的口號。“庸醫殺人”“還我子宮”……當醫學的專業性被忽略,當診療記錄被斷章取義,當患者家屬的悲痛被算法放大成對個人的“圍剿”,醫生就從“救人者”淪為“全民公敵”。
更值得警惕的是,網絡暴力往往打著“弱勢群體維權”的旗號,裹挾不明真相的網民進行所謂的“道德審判”。然而,醫療糾紛本可通過醫療鑒定、司法訴訟等正規渠道解決,任何繞開法律程序的網絡“私刑”,都是對法治的破壞。
網絡暴力之惡,還在于它無差別地攻擊專業群體。在邵醫生的案例中,當一位羊水栓塞產婦命懸一線時,邵醫生嚴格按照醫療規范實施子宮切除術保住產婦生命,卻被家屬斥為“絕后仇人”;邵醫生勸說巨大兒母親接受剖宮產,在家屬執意要求順產導致悲劇后,反而要遭受“醫生失職”的指責。在這些事件里,醫學的復雜性被簡化為非黑即白的道德對立,醫生的專業判斷成了“草菅人命”。當“優秀醫師”被辱罵到以死明志,受損的不只是個人名譽,更是整個社會的信任根基。
構建抵制網絡暴力的文明免疫力,需要法律、平臺與公民的三重努力。法律層面,應明確網絡暴力的法律邊界,加大對網暴行為的懲處力度;網絡平臺需建立更有效的預警和干預機制,而非僅滿足于事后刪帖;而最為根本的,是網民需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不信謠、不傳謠、不讓自己淪為網絡暴力的“幫兇”。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個“邵醫生”的悲劇出現,讓網絡空間真正成為理性交流的公共領域而非數字時代的私刑場。
2025-08-15 10:37:51
2025-08-14 17:07:01
2025-08-14 10:30:41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