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英東
近日,陜西商洛一所中學發布的“表揚與倡導”公告,因鼓勵學生檢舉揭發違紀違規行為,并對檢舉者予以獎勵而引發廣泛爭議。這一做法,看似是為了有效管控校園內的吸煙、攜帶違禁物品等不良行為,實則卻隱藏著諸多隱患,不僅可能破壞校園的和諧氛圍,更有可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來看,“鼓勵舉報”絕非治校良策。
在古代,雖有“告奸”的制度,但更多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如戰亂或社會動蕩時,為維護社會穩定而采取的臨時措施。然而,這種制度往往容易被濫用,成為統治者打擊異己、鞏固權力的工具。在現代社會,鼓勵舉報的機制若被不當使用,同樣可能引發類似的問題。在校園這一本應充滿信任與關愛的環境中,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舉報,無疑是在播撒不信任的種子,破壞學生之間的友誼和團結。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鼓勵學生舉報可能會對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嚴重打擊,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和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形成自我認同、建立人際關系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需要得到同伴的認可和支持,以建立自信和自我價值感。然而,鼓勵舉報的機制卻讓學生處于一種相互監視、相互猜疑的狀態中。學生可能會因為擔心被舉報而變得謹小慎微,甚至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長此以往,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可能對其未來的人格發展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此外,鼓勵舉報還可能滋生“告密文化”,破壞校園的法治精神和道德底線。在一個健康的社會或校園環境中,應該鼓勵學生通過正當途徑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告密來獲取利益或逃避責任。告密文化往往與權謀、背叛等負面詞匯聯系在一起,它侵蝕的是人們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在校園中,如果學生習慣于通過舉報來解決問題,那么他們可能會逐漸失去對公正、公平的追求,轉而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種心態一旦形成,將對學生的未來成長和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校園違紀違規行為的產生,往往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家庭教育、學校管理、社會環境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通過采取加強教育、完善制度、改善環境等多種手段來綜合治理。如果單純依靠鼓勵舉報,只能“治標不治本”,甚至可能掩蓋問題的本質,延誤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