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永偉
用酒精給銀針消毒,在患者的手指、小腿、足部、面部等不同部位施針,通過針刺疏通經絡……9月17日,在聊城大學醫院的一間診室內,聊城大學醫學院教授、聊城大學中國傳統醫學研究院院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行全息針療法”第五代傳承人楊磊將十幾根銀針陸續刺入患者不同穴位。伴隨著淡淡的中草藥香,針灸慢慢起效,患者的神情逐漸舒展。
楊磊倡導“藥”“穴”同源、以針為主、未病先治、整體調理。從調理臟腑到緩解傷痛,從治療感冒到改善視力……行醫數十載,楊磊用精湛的醫術為患者驅散了病痛的陰霾,成為許多人信賴的健康守護者。
一根根銀針祛除病痛
小小銀針,細若麥芒,長不盈尺,在楊磊的手中卻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很多患者見識到了他的“針”功夫。
記者采訪時,楊磊正在診室為22歲的患者小張把脈。小張兩個月前突發面癱,被診斷為面部病毒性感染后遺癥,曾在濟南、北京等地的多家醫院就診,效果均不佳。經人介紹,小張于9月初找到楊磊診治。經診斷,小張肝氣郁結、心陽不足、氣滯血瘀,導致面部經絡堵塞。楊磊遂用五行全息針為他治療。小張面部疼痛明顯減輕,于9月12日前來復診。楊磊給小張把脈、施針后說:“再調一次就能恢復得差不多了。”“太感謝楊大夫了,沒想到一根小小的銀針竟然這么神奇。”小張的家人感激地說。
患者葛某血壓突然升至190/110mmHg,伴隨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吃藥輸液一周也未能得到明顯改善。楊磊通過脈診,確定葛某系脾胃失衡致上述癥狀,遂施用五行全息針3針。10分鐘后,患者的癥狀明顯減輕。
為了方便和患者及時溝通,更好地服務患者,楊磊通過互聯網和線下授課等方式教授五行全息針療法,并建立了多個微信群,每個群里都有近500名學員,不少學員被他的精湛醫術所折服——
“感謝楊老師3天來不辭辛苦、毫無保留地給我們授課。您用通俗易懂、簡便易學的方式讓我們學習了五行全息針療法的理論知識。即學即用,學會這個技術后,我就給婆婆扎上了。她腰疼一月有余,吃中藥、推筋效果都不佳。扎完針后,婆婆說疼痛沒那么厲害了,起床也不那么費勁了。”
“閨女晚上睡前就有點兒咳嗽,夜里嚴重起來,喉嚨里有水雞聲,直接睡不成了。第二天還要考試,睡不好可不行。做通她的思想工作后,我果斷下針,兩分鐘后她喉嚨里的水雞聲漸漸消失。留針半小時,咳止,孩子安然入睡。再次見證了中國醫學的神奇。”
逐步完善五行全息針療法
受家庭環境熏陶,楊磊9歲時就開始學習五行脈診和五行全息按摩等中醫技法。1988年,楊磊進入濱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習,畢業后在濱州一家縣醫院先后從事普外科和麻醉工作。1997年調入聊城大學工作后,學校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和濃厚的科研氛圍,讓楊磊有了進一步完善五行全息針療法的想法。從此,楊磊閱讀大量的中醫典籍,遍訪四方名醫,有時與專家教授暢談數日,有時與鄉野郎中、能人異士徹夜挑燈探討醫術。20余年來,楊磊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五行全息針療法也得以逐步完善,并于2023年12月被正式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其間,楊磊系統地總結整理自己多年來用針灸治療高血壓的經驗,發表了《針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因病機探析》等系列論文。“引起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病機分為缺血型和氣滯血瘀型兩種類型。”楊磊說。他以“五臟相通”的理論,解釋了高血壓形成的病因病機,論述了高血壓只是機體為維持臟腑或機體平衡而出現的一種表象。治病必求其因,只要病因解除,血壓自然恢復正常。針灸治療高血壓不僅療效顯著,還經濟實惠,簡單易于普及。
讓五行全息針療法惠及更多患者
“五行全息針療法源自《黃帝內經》和武醫心法,具有取穴少、見效快的特點。”楊磊介紹,五臟歸屬五行,五行又關聯著五指,按揉、針刺五指可以起到通調五臟六腑的作用。
楊磊伸出五指,詳細介紹道:“在閑暇時,按一按食指可疏肝,改善睡眠質量;心煩意亂時,可以按揉中指舒緩情緒;如果頸肩不舒服,可以在手的震位和巽位找到痛點按揉,邊按揉邊活動患側,能緩解局部疼痛。”
“五行全息針療法汲取中醫‘以本為主’的思想精華,簡單易懂,為零基礎學習者打開了通往中醫殿堂的大門。”楊磊說。
在楊磊的領導下,聊城大學中國傳統醫學研究院目前研究和開展的項目有五行全息針、中醫適宜技術培訓、智慧中醫診療、成無己經方、藝術養生等。如何讓五行全息針療法這一中醫傳統針灸療法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楊磊和他的團隊正在積極探索。“我們正在開發一款微信小程序,力求通過智能化手段,讓初學者可以查詢并學習如何用針、保健和按摩。”楊磊說。
楊磊還是山東省醫養結合專家、“一帶一路”傳統醫學推進項目智庫成員,對于推廣五行全息針療法和中醫藥文化,他有很高的目標:“我們要讓五行全息針療法惠及更多患者。此外,要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藥文化、認可中醫藥。”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