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景
一場秋雨一場寒。出伏后雖然氣溫開始走下坡路,但暑氣未全消,“秋老虎”仍有余威,冷熱空氣交織沖突頻繁,早晚容易陣發降雨。面對多雨之秋,中醫科醫生教您“溫通”應對。
淋秋雨 溫解濕邪
秋雨和“暑”雨不同,暑為陽邪,暑濕夾雜后偏向濕熱表現,而處暑后秋涼起,濕為陰邪易傷陽氣。人體外感秋雨的濕冷,會出現頭痛頭沉、鼻塞、打噴嚏、肢體酸緊,還可能發熱咳嗽等。淋雨后宜盡快脫掉濕衣,溫水洗浴后保證休息,預防呼吸道感染。
大家都知道,淋雨后喝姜湯能驅寒。此季,居家搭配一份“芫白胡椒湯”同樣能發汗解表、暖身散寒。
芫荽,即香菜;白即大蔥根部的白段。以香菜、蔥白和胡椒為主料,調味煮湯,既美味又保健,能發汗解表、散寒化濕。香菜味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表、通達陽氣的功效,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胡蘿卜素、維生素B,還含微量元素,如鈣、鐵、鋅等,能預防感冒、促進消化。胡椒性味辛熱,含辣椒堿、胡椒林堿等成分和芳香油,能溫中散寒、止瀉消積、祛痰解毒,適合風寒感冒、腹部冷痛、寒痰食積。
踏秋雨 藥浴護足
陣發的暴雨常造成地面積水。人們穿著涼鞋淋雨蹚水后,濕邪入侵,阻礙氣血運行;足部皮膚會增加細菌和真菌感染的概率,特別是抵抗力低下人群,宜及時溫水清洗,有條件者用熱鹽水泡腳10至15分鐘。鹽,不僅是咸味的調料,還有解毒潤燥、殺蟲止癢的功效。
若既往已患皮膚濕疹、水皰者,可煎煮具有止癢功效的中藥湯液,外洗或泡足。如選擇野菊花、馬齒莧各30克同煮為藥液,能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皮膚皸裂干燥者,配合當歸、荊芥、桃仁(各10克)養血祛風潤燥,預防秋季燥邪傷及皮膚。
鑒于足部循行多條經脈,如腎經、脾經、膀胱經等,當“趕雨涉水”后,可出現足部濕冷,甚至引發腹瀉等,建議居家進行“溫泉足浴”:選擇日常調料品小茴香、生姜和桂皮,煮水泡足。這些藥物辛溫通脈、活血舒筋。
風濕痹證患者,則是“雨天預報員”,尤其是老年人,秋雨將至前,易發生肢體抽筋、筋骨疼痛,活動受限,可用艾葉、牛膝、生姜、花椒煮水泡足以溫經散寒??傆腥藛?,生姜應用時是否去皮呢?生姜皮有藥用價值,能利水消腫,處暑時節煎煮時可帶皮。溫泡足部后,局部擦干,配合雙手搓足底至有發熱感,再揉按涌泉穴,益于通利血脈。
防秋雨 行氣通痹
目前,暑濕之氣尚未完全消散,人體脾胃運化水濕功能減弱,濕邪困積脾胃或留駐于關節經脈,氣機運行不暢,會出現腹脹、腹瀉、肢體沉重、肌肉關節酸痛。特別是感受秋雨淋漓后,胃脘冷痛、大便溏稀、頭身困重的癥狀會加重。
白扁豆、肉豆蔻、紫蘇梗、蓮子等均是當季溫中化濕、健脾止瀉的食材,可作為日常膳食搭配。鵪鶉能補益中氣、健脾祛濕,處暑時節食用有助于改善食欲不佳、體虛乏力、浮腫腹瀉;其含有豐富的卵磷脂,患有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癥的人群適用;配上以上豆類等食材是應季之品。
感受秋雨后出現頭身困重、筋骨痹痛、腰膝發涼者,睡眠時可應用蠶砂枕,晚蠶砂有祛風除濕、和胃化濁、活血通經等功效,同時陰雨天氣配合后頸部和背部督脈、膀胱經刮痧,火罐或艾灸,有助溫通經絡、升陽祛濕,緩解伏案工作后的頸部僵痛。煲湯燉煮餐食中,加入木瓜、葛根、牛膝等,能輔助舒筋行氣、祛濕通痹;葛根和牛膝可針對頸部、膝部,一上一下,通利氣機,緩解痹痛。
?。ㄗ髡邌挝唬罕本﹨f和醫院)
據《北京青年報》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