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目倫
本報通訊員 牛貴葆 蘇躍文
“我們村的李軍華是一名殘疾人,但他身殘志堅,多年來同妻子蔡紅蓮一起,靠祖傳手藝起早摸黑地制作花樣饅頭走上致富路。”7月28日,莘縣東魯街道郭王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允亮介紹。
跨過徒駭河,途經商貿港,往左一轉彎,就能看見李軍華的家。這是一處別具一格的農家小院,坐北朝南,綠樹成蔭,果實飄香,房屋寬敞明亮,不時傳來機器的轟鳴聲。
李軍華今年46歲,從2003年開始做饅頭生意,至今已22個年頭,是傳統工藝千層饅頭第五代傳承人。他自幼右手殘疾,但在勤勞致富方面從沒有灰心和氣餒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要自立自強、為社會做貢獻,不精通一門手藝是不行的。”
李軍華告訴記者,他做的千層饅頭是祖傳手藝,標準嚴、要求高、難度大、生產工藝復雜,包括和面、壓面、成型、裝飾、醒發、蒸制等十多道工序。為了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他自費購買了大量相關書籍,寫下了大量筆記。如今,他熟練掌握了千層饅頭的傳統制作技藝,并不斷進行創新。
2021年4月,李軍華投資2000元購買了一臺和面機和一臺壓面機,開始小規模生產。后來,為了擴大生產規模,他又投資6萬元,建立了一條自動化生產線,每天可生產各類饅頭一萬多個。
“我們不僅能加工生產千層饅頭和方形饅頭,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還相繼開發生產了‘紅棗’‘紅糖’‘祝壽’‘喬遷之喜’‘結婚之喜’‘幼童生日’等特色饅頭。”蔡紅蓮拿起一個“祝壽”饅頭介紹。
為了做到“當日生產當日銷售”,李軍華又購買了一臺專用車輛,每天往返于莘縣城區中心市場,將自己制作的饅頭送到3個連鎖店和周邊40多家超市。“他們做的饅頭花樣獨特、樣式美觀,都是采用當地的優質面粉制作的,無添加、保持原味,可以說是遠近聞名,大家夸它是小麥生態產品中的‘一絕’。”附近居民孫凱豎起大拇指說。
常言道:“夫妻同心,其利斷金。”近年來,李軍華和蔡紅蓮通過開辦饅頭坊,生活由窮變富,日子越過越紅火,家中新蓋了二層樓房,還新買了車輛。2024年,在莘縣總工會舉辦的“莘縣廚藝大賽”上,夫妻二人生產的“千層饅頭”“花糕”榮獲金獎。同年11月,李軍華被聊城市殘聯評為2024年度市級殘疾人致富能手。
兩年來,李軍華和蔡紅蓮還積極參加莘縣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舉辦的各類公益活動,他們用精湛廚藝制作的花樣饅頭,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