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亞杰 通訊員 朱紅光
7月19日清晨,天剛蒙蒙亮,臨清市新華路街道葡香村68歲的張桂蘭已經走出家門,往村東的合作社大棚走去。她手里拿著個玻璃水杯,杯子上印的“鄉村振興”四個字十分醒目。這是她去金耳養殖大棚上班的“標配”。她說:“以前守著三分薄田,掙不到錢。現在每天采金耳,上個月領了3200元。”老人掀開大棚門簾的瞬間,溫潤的空氣中飄來菌菇特有的清香。
點上突破:小菌包撐起共富夢
在位于該街道杜莊村北的養殖區,25個藍色集裝箱整齊排列,每個集裝箱里都藏著“致富密碼”。“這是我們‘三物融合’試點的核心,用作物秸稈培育金耳,菌渣還田種糧食,循環利用,每畝地能多賺3000元。”該街道辦事處主任姚強蹲在集裝箱旁,指著溫度計介紹,“這溫度得控制在22℃,濕度得保持80%,要拿捏精準才行。”
集裝箱外,37歲的返鄉青年李凱正給工人講解采摘技巧。這個曾在青島開飯店的年輕人,去年被村里的“方艙共富基地”項目吸引回來。“以前總覺得農村沒奔頭,回來才發現商機遍地。這一茬金耳能收800公斤,按市場價能賣6萬多元,合作社抽成后,我們12個社員平均分配。”李凱說。
這樣的專業合作社,新華街道已有18個。從葡萄種植到糕點加工,從坑塘養殖到“大田托管”,村民們按特長入社。老人做輕體力活,年輕人則負責技術和銷售。姚強算了一筆賬:“2024年‘小田并大田’新增的90萬元惠民貸,撬動了5214畝土地流轉,平均每戶增收近4000元。用‘小投入’換來了‘大效益’。”
線上延伸:一條公路串起風景線
沿臨博路自西向東,嶄新的柏油路串起一個個珍珠般的村莊。在該街道新南村示范方田里,小型無人機正進行噴灑作業,810畝連片玉米田泛著青綠。“以前地塊碎得像補丁,牛都轉不開身。并田后統一用良種、統一種植,光化肥用量就節省了三成。”葡香村黨支部書記張鵬說。
據介紹,這條路不僅是轄區內的主要交通線,更串起了當地的重要產業帶。路南是東盛食品的新廠房,工人正將包裝好的牛肉醬裝箱;路北的桑黃種植基地里,二期工程正在搭鋼架。“我們把水利、交通的項目資金‘打包’使用,去年投了320萬元完善基礎設施,現在污水管網通到家門口,分類垃圾有專人收。白天曬太陽,晚上亮堂堂,村民都說日子越來越好。”姚強指著不遠處的光伏路燈說。
環境好了,游客也來了。運河風情園的畫舫剛靠岸,杜莊民俗村的農家樂廚房里就飄出香味。65歲的郭鳳英正蒸著菜窩窩,籠屜掀開時白霧繚繞。她說:“每到周末,城里來的車輛能停得老遠,我這野菜團子都不夠賣,以前想都不敢想。”
面上提升:規劃筆繪就新藍圖
該街道辦事處的會議室里,《“兩河之約”示范片區規劃圖》鋪滿整張桌子。山東鄉村振興規劃設計院的專家標注著修改意見,臨清東站的區位優勢被紅筆圈了又圈。“我們要借勢高鐵站,把東胡、西胡打造成農產品集散中心,還要讓老手藝‘活’起來,讓游客來了能看、能玩,還能將回憶帶走。”新華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朱亮指著圖紙上的貢磚產業園說。
規劃里藏著大格局。貢磚產業園經理趙文連說:“制胚的手藝不能斷,現在政府幫我們搞直播帶貨,一塊磚能賣50元。”糧食銀行的智能倉儲前,村民正用手機查詢自家存糧的收益;葡香村的3904畝葡萄園里,滴灌系統精準地給每株葡萄“喂水”……“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從埋頭種地到三產融合,質量興農的路子我們越走越寬。”朱亮介紹。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