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目倫
本報通訊員 劉殿宏 劉龍波
“我的員工都是來自附近村莊的村民,每個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日子越來越好了。目前,企業正在擴大生產規模,希望帶動更多鄉親增收致富。”12月18日,東昌府區張爐集鎮仁義李村網格黨支部副書記李孟全介紹企業的發展規劃。
李孟全經營著一家生產砼泵配件的企業,2015年成立時,主要產品是用于建筑設備的耐磨膠管,2018年開始自主研發用于隧道建設設備的膠管,該產品現已實現耐磨、耐拉、抗撕裂的高要求性能,相關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該企業成為三一重工、五新重工等大型企業的供貨商,年產值過千萬元。
“今年我們又研發了石油膠管,科技含量高,樣品已經面世,屬于訂單生產。這是一種高端產品,使用周期為5年,市場前景良好。之前,相關工程上用的都是進口產品,價格高不說,供貨周期也很長,我們的產品完全可以替代,價格則大幅降低。”李孟全介紹,在地鐵項目上,該產品還可用于防水墻建設。目前,他正向有關部門申請土地,計劃近期將石油膠管項目落地,廠區建好后企業整體搬遷,從而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11月20日,我去上海參加石油展銷會,待了一周多時間,跟多家外商溝通、交流,加快了進軍國際市場的步伐。”
穩步發展的企業,就像枝繁葉茂的大樹,可以為鄉親們撐開遮風擋雨的大傘,李孟全也不例外。
“我在這里干了5年了,一年能收入七八萬元,這期間了結婚,也有了孩子,日子越來越好,心里非常舒坦。”仁義李村村民李南婚前外出打工,每月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除去吃住,一年到頭攢不下多少錢。2019年返鄉后,在李孟全的建議下,他決定在家門口就業,曾經窘迫的生活自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東昌府區人大代表的身份,讓李孟全對鄉親們產生了更多的責任感。仁義李村位于張爐集鎮東北方向,東邊靠著三干渠,相對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這個400多人的村子實現“自流灌溉”。30多年來,李孟全和村干部把服務做到田間地頭,村里建設揚水站后,為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提供保姆式的管理和服務,580多畝耕地的灌溉,村民們一點也不用操心。“這種灌溉方式不但節水,還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前,機器、水泵、水帶等工具,幾乎每家都有一套,現在都用不著了。”
為了增強服務群眾能力、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無錢辦事”的難題,村集體閑置資金就放到李孟全的企業進行投資。“20萬元,每年分紅是1.2萬元,無論企業效益如何,這個‘旱澇保收’的承諾已兌現了8年,這也是我們增加集體收入的一個創新方式。”仁義李村網格黨支部書記李秀俊說。
李孟全經常做公益活動,也讓李秀俊時常念叨。“各地有自然災害時,他都積極參與捐助。特別是疫情期間,廠里面臨不少困難,但得知防疫物資短缺,他二話不說,傾盡全力進行捐贈。至今,大伙說起這事兒還直豎大拇指。”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