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軍豪 本報通訊員 馬紅坤
7月12日上午,一場久違的夏雨洗過,茌平區胡屯鎮周小村陡增一絲清涼,白墻紅瓦、綠樹紅花間顯得靜謐安詳。村民房前屋后種植的大豆已經齊膝高,在雨水的滋潤下更顯勃勃生機。
村民周富臣蹲在自家的一排排大豆前,眼神里滿是喜悅:“這真是一場及時雨呀。”周富臣掰著手指頭算起了賬:“一季油菜1000多元,一季油葵1600多元,這季大豆估計也能賣1000多元,算下來,這一畝多地少說一年也能多掙3000元。”
看到周富臣聊得興起,一旁的周小網格黨支部書記周長慶也開了腔:“要是春天到我們村來,滿村的油菜花。收了油菜種油葵,也非常好看。”春天,周小村就像花園一樣,不少城里人騎著山地車到村里來參觀,既能鍛煉身體,也能欣賞花園美景。
周富臣之所以說“多掙了”,是因為這一畝多地原本是他家的荒宅。而周小村之所以能吸引城里人,源于村里從2021年起開展的人居環境整治。
說起2021年前的村容村貌,沒等周長慶開口,周富臣搶過話頭:“以前村里荒宅多,長滿了野草。而且路邊不是這兒一棵樹,就是那兒一堆草,一眼看去亂糟糟的,非常礙眼。”
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周長慶成了村里的當家人,如何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成了村“兩委”班子成員考慮的頭等大事。他們多方考察研究后,決定從整治村里的荒宅入手。周長慶說:“村里荒宅多,算下來得有30多畝。要是能充分利用起來,是個寶。”
確定了思路,他們并沒有等待,而是很快行動了起來。“村里的工作,不能靠強制命令,要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周長慶說,他們決定發動村民在荒宅上種植經濟作物。
剛開始,有的村民不理解,有的說“俺家的宅子我想荒著就荒著,跟你們有啥關系”,有的說“自家的耕地都托管出去了,還回到老宅子種啥地”。
面對不理解,周長慶和村干部沒有著急,而是挨家挨戶做工作。“那段時間總下雨,一下雨我就知道那些村民八成得在家,喊上村干部就去做思想工作。”回憶起兩年前的情形,周長慶現在已經釋然。周富臣打趣道:“可不是,那年夏天,經常見你一下雨就往外跑。”
“其實群眾都是通情達理的,把道理講透,群眾自然會支持。”周長慶說,他給群眾講的道理無非有三:一是村子整潔美觀了,村民臉上也有光;二是油葵等經濟作物在管理上并不費事,也就是種、收時節忙幾天;三是這些作物能實打實地賣到錢,即使不出售,自家留著用也能省下一筆開銷。
很快,村民便被動員起來,開始主動清理自家的荒宅。不到1個月,30多畝荒宅便成了沃土。去年春天,荒宅上的油菜花盛開,將小村莊裝扮得如同花園一般,惹得不少村民眼饞。今年春天,村里更是來了不少騎行客,拿著手機與村里的油菜花合影留念。
于是,沒有荒宅的村民也將自家房前屋后的空余地清理了出來,紛紛效仿起來。“少的半畝多,多的有3畝的。”周長慶說。“三資”清理時,村里清理出了80畝荒地,也發包給村民耕種,這一項,又為村集體增加了5萬元的收入。
“一年種三季,白露過后種油菜,收了油菜種油葵,油葵收完種大豆,人勤地不懶,這幾千元收入可以說是在閑地上生生挖出來的。”周富臣將油葵榨成油,過完秤90多公斤,他準備賣一部分,留一部分給親戚朋友吃。
荒宅的成功整治,增加了村民和村集體收入,改善了村容村貌,更帶動了村民文明意識的提高。“大家都知道,如今城里人也來我們村觀景,環境一定要維護好。”周長慶說,村里新修了路,栽種了景觀樹,粉刷了墻壁,村民自發將亂栽的樹木移除,大街上看不到一片垃圾,昔日不起眼的小村莊有了嶄新模樣。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