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德策 王昌旺 李瑤
11月20日上午,東阿縣實驗小學啟動“尋脈黃河文化·傳承華夏文明”主題研學活動。同學們參觀了艾山村大禮堂舊址,沉浸于古老文化的懷抱中;走進“沿黃九品,品品連鄉”文旅品牌示范村——郭口村,參觀林下別苑、農郭菜園、蘋果采摘園、游樂場等,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在陣陣歡聲笑語中感受獨特迷人的鄉村文化和自然風光。
東阿縣實驗小學深入推進全環境育人的教育實踐,把愛人如己作為辦學思想,以正治校、以立育人、以智施教,把學校打造成充滿親情、富有理性、文化氛圍濃厚的溫馨大家庭,讓每位教師舒心工作,讓每個學生健康成長,致力成為東阿縣小學教育的招牌。
形成“一核兩翼四維”育人格局
東阿縣實驗小學目前擁有圖書館、體育館、科技館和全縣唯一的體適能館,在辦學過程中形成了“一核兩翼四維四館”的育人工作格局,即:緊緊圍繞“擦亮‘七彩童年’,成就‘繽紛少年’”這一核心目標,形成“優質的場館服務平臺、優秀的文化育人高地”兩翼驅動態勢,從“書香文化澆筑童年之魂、科學素養浸潤七彩心靈、實踐創新點亮童年底色、體教融合炫出活力青春”四個維度,全方位發揮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和體適能館“四館”的育人功能,構建“四館四維度育人融合”的工作機制,為培養有愛心、有責任感的新時代好少年提供有力支撐。
學校推動館藏資源創造性地轉化為鑄魂育人的生動案例和有效載體,變“藏”為“展”,把豐富的場館資源轉化為育人素材,讓小學教育“活”起來,讓立德樹人“立”起來,為場館育人注入不竭動力。
開發走班制個性課程
走班制課程教學,即學校在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之外,設置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個性課程。在教學活動中,打破班級和教師的限制,經師生雙向選擇,讓學生根據興趣特長選擇心儀課程,教師發揮專長進行精準授課。學校充分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發揮每一位教師的特長,動員全體教師力量與社會力量參與走班制課程開發,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各校區圍繞“五育并舉”要求,開設多項課程,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更加公平、更加優質的教育生態中度過快樂多彩的童年。展現學生靈活身姿的輪滑、充滿傳統色彩的抖空竹、悠揚旋律的口風琴、歡快彈唱的尤克里里,以及無人機飛行訓練、3D打印、航模制作、機器人訓練,走班制課程涵蓋多個門類。學校七個校區,每個校區都因為走班制課程而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辦學局面。
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
東阿縣實驗小學通過“中藥百草園, 潤養教育生命”主題,整合資源,打造立體的課程化體系與特色,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了解,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努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使之成為傳承和弘揚祖國醫學文化的使者。
學校充分利用中醫藥文化長廊,向學生普及中醫知識;利用中醫藥文化教室、中醫藥實踐教室,開展中醫藥文化教學及實踐體驗活動;利用中草藥種植園開展中草藥教學及種植采摘等實踐活動,營造了“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良好文化氛圍。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利用地域優勢,結合東阿本地阿膠文化,開展阿膠研學之旅,讓同學們認識了中醫的博大精深,提升了學校中醫藥文化氛圍。
打造“3+N”德育教學模式
學校以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在德育的實踐與探索中,該校逐步形成了“3+N”德育教學模式。
“3”是3個大型德育活動,即莊重而充滿意義的一年級“開蒙啟智”、見證孩子們成長蛻變的四年級“十歲成長禮”和對小學生涯深情告別的六年級“畢業典禮”。“N”代表一系列創新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寒假實踐活動;走進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的研學活動;到東阿縣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基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踏春遠足,雷鋒先鋒隊走出校園活動;清明烈士陵園祭掃活動;連續三屆的“杏好有你”采摘節等。
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彰顯了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將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增添了學習樂趣,填補了學生缺少社會實踐的短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成長,能力得到了提高。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