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騰淑 于延飛
7月28日,在高唐縣清平鎮黃河故道的一家花生加工廠門口,一輛貨車正準備發往重慶,車身上“高唐花生碎”的紅色字樣,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這批貨是發往一家火鍋底料廠的,那邊每月要300噸貨物。”企業負責人董長洪介紹。
董家跟花生打交道的歷史,能追溯到爺爺那輩。“俺爺用石碾子軋花生,一天頂多軋兩百斤,還得雇兩個人推碾子。”董長洪記得小時候,父親推著獨輪車走村串戶收花生。后來,他租下一間舊廠房,花錢買了臺二手粉碎機,才算有了個正經作坊。
清平鎮的沙土地含鉀量高,種出的花生顆粒小、含油量高,磨成碎末后香味特別濃。這個“秘密”被重慶一家火鍋底料企業發現后,2018年起雙方簽定了長期合同。可隨之而來的資金壓力難倒了董長洪。“花生收購有季節性,秋收后價格最低,必須一次性收夠半年的量,500噸花生光本錢就要200多萬元。”他掰著手指算了筆賬:“除此之外,還要換全自動生產線,從烘干到粉碎全自動化,又是200多萬元的缺口。”
因為資金短缺,董長洪跑了幾家銀行,得到的答復都差不多:“農產品加工風險高,要么用房子抵押,要么找人做擔保。”一時間,董長洪陷入了僵局。
轉機出現在高唐農商銀行與清平鎮黨委開展的黨建共建暨鄉村振興對接會上。那天,清平鎮政府會議室坐滿了鎮上的經營戶,高唐農商銀行將信貸產品介紹得特別清楚,更讓董長洪感動的是,聽了他的資金訴求,客戶經理第二天來到了廠里。“銀行的工作人員蹲在生產線旁看產品,還詢問生產工藝。一周后,400萬元的貸款就批下來了。”董長洪說。
在包裝車間,35歲的工人王娟正把花生碎裝進真空袋。她以前在蘇州電子廠打工,每月收入不低卻攢不下錢,現在離家不到兩公里,每月工資能準時到賬,還能接送孩子上下學。“俺們村不少人在這里上班的,能掙錢還能顧家。”
傍晚時分,董長洪的花生加工廠里,最后一車花生碎過磅裝車,車燈劃破暮色往高速路口駛去,在高唐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